【院士名片】
郑永飞,1959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长丰县,地球化学家,长期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与行星科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在板块俯冲带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性重要成果。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重点项目等。作为责任作者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10余篇,ISI论文引用排名榜进入世界地球科学家前50名。
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地球,这颗神奇的蓝色星球,在46亿年间孕育了人类和万物,孵化出灿若星河的文明。她敦厚仁慈、大气磅礴,间或却脾气暴躁。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都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巨大伤害。只有对地球的了解再深入一点,人类和大自然的相处才能更和谐一些。郑永飞就是这样一个“解剖地球”,探究地球变化奥秘的人。
构成地球巨大固态外壳的是板块。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二十世纪末,研究大陆板块深俯冲及有关地球化学问题,走到了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1993 年,郑永飞留学归国,开始从地球化学角度投身该领域研究。“当时,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大别山地区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矿物,能够证明大陆板块可以俯冲。这对板块构造来说是一次革命,全世界都非常关注。”郑永飞说。
在接下来长达 10 年的追踪中,郑永飞着了迷似地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设计实验、分析数据、阅读文献、讨论工作。他根据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确认了大陆板块的俯冲和折返为“快进快出”过程,由此产生了“油炸冰淇淋模型”。在这个基础上,他带领团队进军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这个国际前沿学科,又成功证明了板块构造在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的运行规律具有一致性,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
“应用同位素研究板块构造的意义非常大,比如探寻矿产资源时,过去在哪里找,现在在哪里找,将来在哪里找,答案都可以从板块构造里找。再比如研究自然灾害中,地震出现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会出现等等,也都离不开研究地壳同位素、了解板块。”郑永飞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解剖地球”的意义。
除了学校里的实验室,郑永飞待得最多的“实验室”就是野外。“我的‘天然实验室’遍布在祖国大地的主要山脉。去的最多要数大别山脉,每年都去,少则一次,多则数次。”郑永飞说。因为野外科考,他对大别山里的村庄、道路都无比熟悉。“大别山地质特色鲜明,海拔不高、位置不偏,带着学生们在那里现场验证实验室成果,这种天大地大、万物与我为一的感觉非常痛快。”郑永飞说,沉浸式的研究和授课,对于自己都是无比享受的事。
“有些人做事有一种劲头,总想把事做好,做出成绩来;有的人是得过且过,总是能糊就糊。我想做点事,我想把事做好。”郑永飞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念头,感觉在进步的时候,就会追求卓越。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也折射在别处。
科研之余,郑永飞没有太多的爱好,唯独偏爱书法。“我其实是比较爱静的,练习书法符合我的性格。”他哈哈笑着说。在几种字体中,他最爱柳体,因为柳体“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这不恰恰和他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们自发为教师节当天还在办公室工作的郑永飞院士送上鲜花和贺卡。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