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仗剑到天涯——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谢周清博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05浏览次数:161

 

新闻中心特约记者 刘志峰  2004-09-08

(本文照片由孙立广、谢周清教授提供)

 

我校参加本次北极科考的三位成员

(自右至左分别为:孙立广、谢周清、龙楠烨)

   记者:您曾经提到希望将科大的旗帜插到珠峰。珠峰是三极中所剩最后一极,红旗插到珠峰固然激动人心,但郭沫若老校长教导我们要把红旗插上科学的 高峰。请问去珠峰是不是仅是一个心愿,有没有更重要“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珠峰科考计划?此外,你们两次都选择七八月到北极,是避免冰雪覆盖,不利地表采集标本。珠峰常年冰雪覆盖,爬上去有无必要,或许到珠峰山麓采集科考样本既可?

 谢:目前我们没有具体的珠峰科考计划,但我想珠峰考察应该成为我们极地研究室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需要孙老师这样领军人物来思考。因为我们到过南极和北极,剩下一个珠峰,我理解你们对这方面感兴趣。

 

冰海豪情

   记者:去年、今年连续两次到北极,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工作?

   谢:去年我到北极,是乘坐雪龙号,从阿拉斯加过去,到北冰洋东北极,今年去的是西北极,靠近北大西洋地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理位置不一样,去年我们着重调查污染物质在海冰气界面上循环,今年主要是黄河站区生态环境研究。

   今年工作孙老师已介绍。去年的工作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全球变暖是大趋势,气候变暖对北极环境有何影响?有怎样的反馈作用?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北极现在海冰面积急剧减少,海洋生物排放的卤代烃增加,经光化学反应,破坏臭氧,同时,加速大气中一些重金属(例如,Hg)的氧化,并沉降到海洋中,通过生物链放大作用,最终可能影响到我们人类本身。对于诸如此类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目前还不清楚,需要研究。

  无论是从南极还是北极归来,很多人都会问我,你的印象如何?都作了些什么工作?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大家问得不多的。

 

北极风光

 

    我到过南极北极,看过企鹅、见到北极熊,这些小时候在教科书上见到的动物,今天梦想成真,跃然眼前。梦想成真,我应该感谢我的导师孙立广教授。

   作为年轻人,我选择了一位很好的导师,跟着孙教授做了一些研究。极地科考是豪迈的事业,孙老师是这项事业很好的领军人物。这十多年我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也学到很多。他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南极北极虽然人迹罕见,但我们到达的地方,许多科学家已经涉足,例如南极长城站建站多年。北极黄河站所在地有八个国家科考站、上百年的历史。我们不可能仅仅去看看企鹅、北极熊,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思想、科学计划和创造性思维,是无法做出成绩来的。极地科考是艰苦的事业,一定要有人格的魅力。孙老师是一位淡薄名利的人,他无欲从容,无私不卑。1998年孙老师第一次到南极。之后我们五六个年轻人也去过南极,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我也得到校友基金会的奖励。但孙老师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奖励,甚至也不是政府津贴获得者。他的处事风格,感染了一批年轻人。我很荣幸在这样一位领军人物、尊敬的老师指导下工作。这对于极地科考事业很重要,国内从事极地科考事业单位不少,科大做得如此出色,自有原因,在于我们有领军人物,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我很高兴地看到,目前,已经有一批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今年我们就有一位生命科学学院的高年级学生龙楠烨同学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前往北极执行由她本人提出的一项大学生研究计划。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考察计划,同时,也向国际友人展示了一个中国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考察期间,韩国国家电视台对她进行了采访,希望能激发韩国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的热爱,另外,她还向前来视察工作的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主席和来访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挪威等国的科学家介绍了她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赞扬。考察队的杨惠根站长在站务会议上说:“龙楠烨同学给黄河站长了脸,给中国人长了脸”。

 

 

 

   记者:您谈到的是孙老师对你的影响。孙老师曾说“在南极雪山上行走,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沿着前人的脚印走要轻松些,但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脚印”,作为恩师从读本科到现在做教授,孙老师的脚印对您影响很深,那么您准备怎么走出自己的脚印?

   谢:作科学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需要有很好的基础。要走出自己的脚印,并不是说想走就行,这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只要有一颗地雷

    记者:你们都拿到了北极熊枪手资格证,成了“三个火枪手”,上次你遇到北极熊,掉进过窟窿。这次遇到什么危险没有?北极自古以来就属于北极熊,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开枪?

   谢:这次我们没有遇到北极熊,但是危险总是存在的。有位将军说过,只要有一颗地雷存在,你都会担心。只要有北极熊存在,就是对我们心理的威胁。北极熊也来新奥尔松,据说在我们到达之前两三个星期有些国外考察队员就遇到过北极熊。北极熊确实对你构成危险才可以开枪,如果只是靠近你并没有威胁,是不允许伤害他们的,这要靠智慧来判断。

   

北极来客——海豹

 

   记者:您从博士毕业之后很顺利的晋升教授,科大对年轻人的成才环境有什么看法?您认为青年教师扎根科大应该怎样起步?

   谢:我没有认真去想过,这是体制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对我个人来说,科大给我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记者:但对于整体环境你不能评论太多?)是的,我无法做出一个判断。

   记者:黄河站北纬78度55分23秒,离极点尚有11度4分37秒,请问你们此行最北到达了北纬多少度?

   谢:我们就在黄河站区活动,

   记者:请您对校友基金会提一些建议,作为科大青年教师,你希望校友基金会做些怎样的工作?

   谢:我浏览过校友基金会网站,你们的工作很好,为科大做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对年轻人。我不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但校友基金会对我的奖励确实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我只是在孙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些工作,得到这么多的荣誉,感到心里很不踏实,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在实验室工作,好好分析数据,这是我最重要的事情。

   记者:您几次极地科考之行,那次最为难忘?

   谢:每次经历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记者:所以你没法做这道单选题?)对。

   记者:你作为教授,自己是怎么带学生的原则和心得呢?

   谢:我也是刚刚开始招学生,对于学生的指导,孙老师对我影响很深厚,我会把这种传统和做法延续下去。

 

              瘦弱的汉子能吃苦

   记者:谢老师谈了您对他的影响,请问孙老师如何评价这位弟子?

   孙立广:谢周清和我从第一次见面为止,可能有12年了;做我的弟子十年。他现在开始做教授独立工作,小谢头脑清楚、工作刻苦。你看他那么身体那么瘦,到北极去要打桩子、取样品,很辛苦。他乘坐雪龙号船,去过北冰洋、南极中山站。他很认真、工作很不错,青年学者他显然是佼佼者,在重要学术刊物上,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些论文。

 

 孙立广教授与谢周清博士在一起

 

   表扬的话不需要多说,他毕业了之后很快就是副教授、正教授,学术地位有很大的跨越,他现在面临调整期,因为带领了两位研究生,怎么做好工作?如果将来能够带动一批年轻博士和教员,把极地研究室带起来,班子接好,这是我对他最大的期望。他也是极地研究室第一个科大毕业生。对未来发展,他最近也有创新想法,完全是独立思考的成果,关键是如何变成现实,要看最后成果。此次北极黄河站科考是揭开了中国科学家北极科考序幕,但对年近花甲的我,可能是最后一次去北极,我希望查清环境,将来的工作要交给小谢。我对他的期望,就是独立的、认真的、创造性的工作,团结一班人,把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谢谢你们接受采访。这些年,你们的足迹遍布在南极、北极和西沙群岛,感谢你们在最寒冷最遥远的地方、最著名的杂志上延续科大人的光荣与梦想!也祝极地研究室取得更大的成功。

 

   [鸣谢:感谢中国科大极地研究室博士生尹雪斌(9507)、多伦多大学陈瑾、樊韵天对专访提供协助。]

 

   谢周清博士简介:

   谢周清,1972年生于海南定安,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极地环境研究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中国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谢周清1991考入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01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首届“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和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优秀大学生建昊奖学金”。

   身体并不强壮的谢周清足迹遍及南北两极,1998/1999年他作为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中山站考察,2003年7月至9月作为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队队员赴北极考察;2004年8月再赴北极黄河站考察。

   作为主要作者之一,谢博士先后在《Nature》《J. Geophys. Res.》《Polar Biol.》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博士论文“南极湖泊沉积序列与企鹅生态环境演变”入选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谢周清博士2003年获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2003年优秀青年教师奖。